2015年,在大城市漂泊從事電子技術多年的李旭輝,在深思熟慮后決定返鄉創業,從大城市到小鄉村,以及幾乎從零開始的事業等等,這一系列的反差都讓他感受到既陌生又熟悉的滋味?可匠陨娇克运,家鄉作為一個傳統農業縣,他開始立志改變當地種植結構,從入行的農資銷售,再到后來的種植戶+網絡代銷,創業雖然艱辛,但堅持也帶來了收獲,2016年僅僅半年的時間,他就將月交易額從1000元增加到了20萬元,他成功的背后究竟藏有怎樣的秘密?
家住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谷營鄉東張集村的李旭輝,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和其他人一樣,在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上海、威海、昆山這些大城市都有過他打拼的痕跡。不過在結婚后,即將而立之年的他,雖然在在大城市過著體面的白領生活,但這種生活始終無法讓他擁有歸屬感,漸漸的他開始萌發返鄉創業的想法。而思維敏捷的他,發現了互聯網的發展空間,他開始著手調研市場,首先想到的就是互聯網中最出名的淘寶,不過經過調研后,他發現江浙滬一帶的工業品淘寶產業發展的已經很發達了,僅僅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再有什么發展空間。
失望之余,他發現了山東地區農業和自己家鄉農業的巨大反差,為什么家鄉的種植主糧的土地,不能像山東地區那樣改種附加值更高的蔬菜水果?如果自己主動出手改變家鄉種植結構能夠成功,豈不是可以在自己事業成功的同時,還可以帶領家鄉父老一起改善生活?
帶著自己想法說干就干,雖然自己對農業種植和市場了解的不透徹,但他開始從業務最廣泛的農資市場入手,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經驗積累后。他開始創辦了蘭考縣萬畝田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并承包了近100畝土地進行改種土豆、洋蔥等蔬菜產品,相比之前單獨的種植結構,蔬菜種植的銷售利潤與之前的主糧形成了巨大發差,很多農戶也開始加入了他的合作社。不過新的問題很快來了,雖然現在產量上去了,但是農產品銷路卻成了問題,想到之前在江浙滬一帶對互聯網的調研經驗,他開始著手在互聯網上發布自己和當地農產品的供應信息。雖然之前沒有過運作電子平臺的經驗,但擁有電子技術工作經驗的他,很快找到了竅門,在很短時間內就將信息發布到了各種主流電商平臺上,但事與愿違的是,發布的效果沒有自己想象的理想,自己家鄉的農產品很難在品種繁雜的綜合平臺上吸引到采購商的關注。
雖然網上銷售的效果并不好,不過在工作之余,他還是堅持的在網上尋找新的平臺進行嘗試。在一次和同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對方口中提到了一個叫一畝田的農產品交易平臺,并且夸獎到近期自己家的農產品就是靠這個平臺銷售出去的。李旭輝很快拿出手機下載并安裝了app,并把之前發在其他平臺上的銷售信息發布到了平臺上。
在那以后,之前零星的采購商電話開始漸漸的多了起來,合作社農產品成交數量也開始攀升,他知道這是一畝田平臺的做用,隨后良好的效果讓他加大了投入時間:更高頻次、更新以及更多產品的發布,再加上更具性價比的價格等等。一點點的,他的商鋪瀏覽量越來越好,他的電話也開始響個不停。合作社農產品成交的數量更多了,雖然這其中有很多電話采購產品自己并不能滿足,但是李旭輝還是耐心的將自己知道的全部信息告訴對方;也有很多電話也僅僅是跟他了解行情,李旭輝還是堅持先做朋友、再做生意的原則,一直耐心的服務給他打過去的所有電話。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16年3月到2016年6月末,李旭輝在一畝田平臺上的店鋪瀏覽量達已經達到了15000次,主動聯系的電話數量也超過了400個,他也把自己所經營合作社每月的交易額從1000元提升到了20萬,整整20倍變化,之前所有的苦和累在這一刻都讓他覺得值得。并且在這一系列的數字背后,是一個新農人不斷創新的努力;是一個舊農人轉變成新農人的標志。
雖然20萬對于很多人并不是一個大數目,傳統農產品貿易中,身價千萬的也并不稀奇。但這種成長是農產品上游種植戶的最新變化,而之前的傳統農業種植戶的收入,又有幾個20萬呢?所以這種成就一直在激勵著李旭輝,他對自己合作社的經營更有信心了。李旭輝說,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依靠農產品種植的鄉親們,能夠像自己一樣脫貧致富,讓在外打工的80、90后看到,即使不在大城市工作,也照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里,李旭輝并不是一個個例,未來千千萬萬的各新農人必將引領中國農業革新出新的活力,讓種植戶真真正正的做到豐產豐收。
已有位網友瀏覽此新聞